因為鄧麗君逝世週年一直在播放她的歌曲~
真懷念~
看到"原鄉人"電影片段,又想起這本書...
除了歌曲好聽電影樸實感人外,鍾理和的書更有太多的意涵...
哎,我也不會說啦!有空去找來看看吧!
我只是覺得現代作者寫的書多數詞藻不豐富,空白斷句過多,一點也不札實...
矛盾的是~現在要我看滿滿都是文字的書,我好像也看不下去...這大概跟我們已經習慣了看圖像記憶有關,要我好好看滿是文字的書,非得找個時間好好靜靜地沈殿一下才能讀下去...不過這個前提也要是作者的功力能吸引人才行啊~
所以說大師的作品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啊!!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部短篇小說描寫的是「我」如何決定前往中國的心路歷程。小說中的主人公「我」就是青少年時代的鍾理和自己。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則是「我」周圍的老師、同事和幾個親人。書名「原鄉人」字面上就是「(來自)故鄉的人」,在書中作者給出的「原鄉」的定義最早是美濃鎮絕大多數客家人的祖籍廣東「梅縣」,以及因為面對日本殖民的反抗心理而產生尋求的文化和理想上的「中國」。
台灣日治時期的高雄縣美濃鎮,童年的「我」認識了一些福佬人(閩南人)、日本人和「原鄉人」,感覺原鄉人「看不出和我們有什麼不同。這和福佬人日本人可有點兩樣。」唯一的區別似乎是原鄉人吃狗肉。奶奶告訴「我」「我們原來也是原鄉人;我們是由原鄉搬到這裡來的。」(原鄉人似乎是指客家人)
「我」長大之後,知道「原鄉本叫做『中國』」,而「我」的祖上是從廣東梅縣遷台的。日本老師向學生灌輸支那人如何不好。「我」的父親和中國做生意,「敘述中國時,那口吻就和一個人在敘述從前顯赫而今沒落的舅舅家一樣」。二哥則是嚮往中國文化,喜歡聽京劇、粵劇和讀三民主義。
七七事變之後,全面中日戰爭爆發。二哥去了大陸。其後不久,由於被編入防衛團,目睹了日本警察對原鄉人的欺凌,「我」取道日本、滿洲到「原鄉」。小說以「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