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G7KMpG2BFQV56Qw6.Ok0_Jv2&photo=ap_F23_20090930083202395.jpg)
好久沒有聽到"A whiter shade of pale"這首歌,特別上網去查了一下~![](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l.yimg.com/f/i/tw/blog/smiley/10.gif)
發覺是首不簡單的歌,因為歌詞融合了許多外國故事及羅馬神話所衍生而來的寓意,如果沒有讀過外國書及一點文學底子根本就不會懂,所以以下頡錄一段結論:以上看似支離破碎的場景和引喻,其實都在表達相同的主題~對性的焦慮渴望和隨之產生的矛盾與掙扎.
突然好像有點似懂非懂的記起當初看"New York stories"第一段的感覺....
以下則貼上以前在學校所寫的電影評論~(這篇作文可是讓我拿到90高分的成綪哩!
,一般說到這裡,觀眾都會掌聲鼓勵鼓勵才對
)~啪啦啪啦~
情結?!情結?!
在馬丁.史柯西斯所執導的這部片子裡,常常因為出現這首重覆多遍的音樂及混淆視覺的色彩垃圾的特寫鏡頭而模糊了焦點.
關於男主角的愛情,史柯西斯以ZOOM IN的手法來呈現情慾被視覺化為對女性肢體的局部癖戀,效果是相當吸引人的.相對的,在他苦於創作的壓力下,面對女友的執意離去所表現出來的"佔有性情結"亦不難讓人理解.但我所質疑的是,如果說藝術家都是情緒化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將他歸類成這是他在慣性愛情裡所展現出來的"依戀性情結"呢?那麼,我們再以通俗的眼光來看:"男主角到底愛不愛女主角?"便很難令人窺其堂奧了,不是嗎?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tw.blog.yahoo.com/photo/photo.php?id=G7KMpG2BFQV56Qw6.Ok0_Jv2&photo=ap_F23_20090930083203344.jpg)
相較於這部強調視覺運鏡的電影,第二部的"戀母情結"顯然有趣多了.
這部片子擁有伍迪艾倫慣有式的荒謬,是部超現實喜劇.
在"伊底帕斯情結"的前提下衍生出許多荒誕幽默的劇情.
此片我們可以分做三項來做說明:
一.想像~我們不得不對伍迪艾倫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投以熱烈的掌聲,一如他的"開羅紫玫瑰"人物會從銀幕上走下來一樣."戀母情結"中,薛頓的母親神祕的消失在中國魔盒中,之後卻出現在紐約的天空,成為全世界最巨大,最嘮叨的母親,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二.真實~雖然他如此的厭惡著母親,甚至在他母親消失在中國魔盒的一瞬間,他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神情,但在猶太人與中國人同重家庭道德的觀念下,他還是積極的尋找母親.
三.象徵~以弗洛伊德的理論而言:母親往往是孩童的第一個性對象,在對男女性別開始產生興趣之初,便會呈現出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而他們又常會不安的恐懼失去他們所愛的人.在後天經驗的種種不安之下,迫使他留戀嬰兒期的性活動裡.以這樣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薛頓對母親的"存在"確實是既矛盾又不安了.
我們再以孩童與母親的關係來說:孩童總是在尋找一個能替代母親形象的人,因為這個形象從他最稚嫩的年代開始早已統轄著他的心靈,對母親而言,她很可能會對她這個翻版十分不滿,充滿敵意.這也因此說明薛頓的母親對薛頓尋找的女人老是百般挑剔,諸多批評了.
以這場伊底帕斯的災難作為一個兒子最大的恐懼,還能從中擠出笑料來,伍迪艾倫執導的功力實屬非凡,而他那猶太人情結及日常生活中笨拙的舉止,神經質又怯生生的模樣,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以此劇的心理層面來剖析兒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我想這應是最佳範例吧!
完